当前位置:首页-旅行文章-旅行日志-正文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张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2张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3张

时已入冬,万物凋敝,当多数生物蛰伏休眠的时候,双堆村却开始迎来收获季,在稀泥里默默生长的莲藕和茨菇此刻已经成熟,半干的湿地里,到处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4张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5张

我们在夏天的时候曾两次来双堆村寻荷花,每次见满池的荷塘里,挤满了密密麻麻的荷叶,花儿却实在很少,偶有几朵粉色的菡萏藏在绿色的荷叶里,含羞遮掩,总不肯大放。整个夏天远去,我们始终没盼来满池荷花齐开的壮阔场面,却在初冬邂逅了果实的成熟与荷叶的干枯。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6张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7张

绿蕊白花这种别处少见的水生植物名茨菇,学名为慈姑,是一种泽泻科植物慈姑的球茎,也被称为白地栗、慈菇、茨菰等。它是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植物。

慈姑是中国特色蔬菜之一。原产中国南方,早在唐代以前就开始种植。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记述了慈姑的药用价值、生长习惯及食用。《齐民要术》载有慈姑栽方法。宋代《梦梁录》把慈姑列入主要物产之一。《本草纲目》载:“慈姑,一根发生十二子,如慈姑乳诸子,故以名。”

茨菇个头与小芋头相仿,本地人喜欢煮火锅吃,或者用腌菜炒食。与莲藕一样,茨菇的果实埋在水里或者沼泽地里,为了不破坏其完整性,农人只能依靠双手将它们从松软的泥浆里挖出来,无法依赖别的工具。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8张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9张

李商隐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赋予了枯荷一种新生。夏日满塘的热闹足够引人驻足,这个季节的凋敝却教人容易忽视,有多少人喜欢欣赏生命的凋落呢。但李义山在偶然间发现的这一诗境将枯荷雨声的审美情趣传递了上千年,令枯荷唱响新的生命之歌。前两日连绵的冬雨,不知有无路人有幸目睹耳闻这一绝美的意境。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0张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1张

挖莲藕的农人坐在路边,将一根根完整挖出的莲藕清洗干净,深色的泥浆从莲藕表层一点点剥离,露出微黄的色泽,这是莲藕健康的本色。莲藕表层呈铁锈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莲藕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的铁元素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的。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2张

具体来说,莲藕是水生植物,在长期淹水的环境中生长,为了将氧气运输到根系,莲藕会在根系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并在根际营造一个局部氧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土壤中的亚铁离子会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并形成红褐色的铁氧化物胶膜,这些铁氧化物胶膜沉积并附着在莲藕表皮,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锈斑。那些缺乏铁锈色的莲藕往往经人工美化处理过,需谨慎食用。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3张

路旁忙着清洗莲藕的阿孃告诉我们,他们种植的莲藕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全部挖完,大概会持续到腊月,也就是说,这段时间里我们都能吃到新鲜的莲藕。它们在水上的生命持续整个夏天,而水下,它们的果实蕴藏了整个冬天。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4张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5张

我们向阿孃买了两斤新鲜至极的莲藕,拿回家,擦去表皮的微黄,在大火中爆炒,除了油盐,无需别的佐料,就烹制出一道美味佳肴,淡淡的藕香里飘出的是一种童年味道。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6张
大理巍山双堆村:冬天藏在泥土里的收获(莲藕和茨菇) - 第17张
本文原创,作者:四弦秋,其版权均为念山川旅行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x.nianshanchuan.com/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