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永建密鹿摩村红河源:第一滴红河水流淌的地方

雨季,无数条溪流冲出山涧和沟壑,给曾经干瘪瘦弱的西河河床注入源源不断的溪流,西河不再默默无闻,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声势浩大起来,原本裸露在外的大部分河床如今被激荡的流水淹没,水位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上涨,河水即将漫过堤岸。
这是西河真正成为一条河流的季节,河岸每一棵标记着河流航道的垂柳饱满、激越,见证着河流日夜不息的奔腾。西河,是国际性河流红河的正源河段,被当地彝语称为“额骨阿宝”(意为“弯弯曲曲的父亲河”),西河流域是南诏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巍山坝区主要水源,西河滋养了全县最低海拔的农耕区。



西河发源于巍山县北部的花盘山,始称“羊子河”;流入巍山坝子后改称西河,纵贯南北狭长的巍山坝子(形似“叶片主脉”),向南流出县城段称“巍山河”,最终在南涧县与东源苴力河汇合为礼社江(即红河上游)。雨后的朗日纯净湛蓝,我们在西河流经的第一个村庄密鹿摩村村后遮天蔽日的丛林里寻找河流的发源地,在这里见证第一滴澄澈的水珠如何冲出崇山峻岭,流淌向广阔无垠的天地。



红河源就在密鹿摩村西边群山中的密林里,我们所走的山道几乎与地图上西河的河道平行,山涧汩汩淙淙,轰鸣的水声从右边茂密的谷地中传来,空气中充满了无数颗水分子,饱满的湿度浸润着这里的一切。一股甘甜的气息从路旁的绿树里飘荡出来,循着浓郁的花香,我们发现了路旁这种开满黄色花朵的乔木——野瑞香,这种沁人心脾的香气充盈了这座山野。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指路牌,据我们理解,我们面前的两条路分别通往两个不同的地方,红河源头和第一滴水。但当我们毫不怀疑地走上右边这条岔路,并分毫不差地跟随指示牌前进时,结果在陌生的山野里艰难地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发现我们要寻找的红河源就在立着“第一滴水”指示牌的密林里。红河源就是第一滴水,第一滴水也就是红河源,所以,此处的指示牌存在的意义何在?恐怕是为了让我们遇见更多藏在原始密林里的植物和风景。





我们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走进了红河源所在的原始丛林里,但森林里的一切都在努力证明这里不久前下了一场大雨,湿漉漉的山体散发出落叶在雨水的浸泡下腐烂的味道,路旁的枝叶和花朵上仍留有雨水的痕迹。这里松林密布,许多新生低矮的松树就在路旁随意生长,因为湿度大,这里的野生菌随处可见,但这些色彩斑斓的野生菌可别去采,也别去碰,它们可是有剧毒的。




西河在其发源的山野里就是这样一条清浅平缓的溪流,溪流中水草极为丰茂,溪水也与山下浑浊的河水不同,清冽透明。我们始终跟着指示牌,在低低的山涧里寻找一条通往红河源的路,结果发现红河源与第一滴水就是同一个地方,于是又跟着指示牌,前往第一滴水。







也不知沿着溪流旁的山间小路行走了几公里,终于看见了这个明确的指示牌,红河源就藏在这片湿漉漉的森林里,头顶层层叠叠的枝桠遮天蔽日,偶尔有几片蓝色碎布似的天空漏下来。源头水就藏在横置的枯枝下,旁边的空地上插满了许多没有燃烧的敬香,村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一个神圣之地,以敬畏敬仰之心对待。只有真正踏足了红河源,见到了第一滴从地下涌出的水滴,才能真正了解,红河的第一滴水并不只是一滴圆形透明的水珠,它是一片深受保护的山野,是一棵茂密葳蕤的大树,是一管不染纤尘的野草,是一个顶礼膜拜的眼神,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在成就永不枯竭的第一滴水。



沿着指向密鹿摩村的林中小路,我们走出了那片孕育红河源的山野,即将走近村庄时,原本潮湿阴暗的山林突然间变得干燥明亮起来,仿佛瞬间就从一个世界走入另一个世界,红河源就安静地藏在那道无形结界包围起来的山野里。无数条溪流冲破山涧,不断壮大着西河,而山外平坦开阔的巍山坝子,在西河的滋养下正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