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东陶缘居土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乡愁是待烧的陶坯,理想是第四道茶汤



雨季赶往哀劳山的途中,我们绕行一条老旧的柏油路,遇见了路旁在云雾里缭绕的小村庄碱水村,村头的土陶作坊引起了朋友极大的兴趣,在村庄转悠了一圈,我们便回到了碱水村村头这家可以体验土陶制作的家庭小作坊,没想到一呆便是整个下午,迟迟不忍离去。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主人家把乡愁与爱好两者兼顾的理想村居生活;在这里,乡愁是待烧的陶坯,理想是第四道茶汤。




我们走进路旁的陶缘居土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院中到处摆放着装饰用的陶罐,一楼则是一个偌大的客厅,摆满了店主制作的土陶。据了解,碱水村所在的大街镇土陶制作技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传统手工制陶所用的泥土就近取材,具有耐高温、黏性好、不含化学物质等特点,手工土陶所用的釉均为自己手工配制,比电窑里烧制所用的釉更安全。
土陶非遗工坊的女主人李硕是个热情好客的哈尼族人,她向我们介绍,自家的土陶制作亦有100多年,她的丈夫即王氏土根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王有涛先生的土陶制作手艺就传承自他的祖父,其父在当地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土陶手艺人。他们最初制作的是腌菜坛、油罐子、米酒坛这些日用的大物件,渐渐地,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他们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学习新的制作技艺,茶杯茶壶以及许多具有装饰功能的土陶作品成为他们新的招牌,深受人们的青睐。




非遗工坊旁边山坡上的几座土窑就是他们烧制陶罐的地方,一缕青烟缓缓从低矮的土窑中升腾而起,今晚,他们将彻夜不眠地守着土窑。没有多少人知晓,这一口土窑里烧制的杯杯罐罐,从最初的制作到完成需要花费他们整整六个月的时间,而其中仍有许多我们看上去很好的作品却被主人家贴上“不合格”的标签,放在一旁另作他用。即便如此耗时耗力,女主人李硕却毅然离开曾经求学和工作了八年的大城市杭州,回到哀牢山中这个小小的村庄,和丈夫一起坚守这份已被许多人放弃了的手艺,并努力地想把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看着它走得更远。





土陶工坊对面也有一个小院,是哈尼族姑娘李硕和丈夫亲手布置的茶室,在这里,他们热情地招待亲朋好友,也是在这里留住了南来北往的陌生人,向人们讲述碱水土陶的历史,也讲述他们的故事。小院中,生命力旺盛的多肉植物和“不合格”的土陶物件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处处透露出主人家朴质真挚的热爱。




主人家眼光极为挑剔,在我们看来许多被当成装饰品的陶艺作品并无不妥,却在他们眼里满是瑕疵,只能留以自用。经过他们自己的加工,一件件新奇的多肉花盆就诞生了。






我们坐进半开放式的茶室里,女主人热情地拿出好茶招待我们。每个人面前放着两个茶杯,一个彩釉杯,一个红釉杯,一杯倒的是普洱熟茶,一杯滇红茶。“滇红茶用的盖碗,不会闷着,红茶闷泡容易发酸发涩,所以不用壶泡,熟普用壶泡,滋味香气更聚滋味,也更顺滑”,李硕谈起家乡的茶叶时,眼里满是自信的光芒。
“我们喝的是糯香红茶和糯香熟普,是云南大叶种和本地糯米香叶拼配制作而成,有传统红茶的香甜和熟普的顺滑回甘以外,还有糯香的悠然。糯香红(糯香红茶简称)搭配盖碗冲泡,沸水静止,即便是用接近100℃的水温也不担心,高温反而更能激发香气和滋味的充分溢出。红茶喝其香甜滋味,香甜过后的回甘和吼韵更是判断是否为好茶的关键。此款糯香红,茶本来的香气分子和糯香结合,使其茶香层次更丰富。本身是大叶种的缘故,滋味更厚重回甘吼韵持久。糯香熟普这款茶,云南大叶种和糯香叶经后期转化,使其茶香和糯香更融合。熟普喝其顺滑甜的口感,选用壶来冲泡,使得香融于汤,相较盖碗香气外放的冲泡手法,更显内敛深沉”,她说。
我已忘记了那天茶水的滋味,只记得她不厌其烦地给我们续茶,一杯红茶,一杯熟普,两盏茶里飘出的是都她源自血脉的欢喜。






我们还在忙着交谈与品茶时,她的家人却已准备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他们原本和朋友约定好了用餐时间,知道我们急着赶路,很贴心地提前做好晚餐邀请我们一同享用。“都是很普通的家常菜,”她谦虚道,但我们看来,这一桌家常菜可太不普通了:有最鲜嫩的竹笋南瓜汤(我们看见男主人的时候他手里正拿着一根竹笋,才从地里拔出来),有当地人才懂的腊肉炒野生菌,有应季的纯生态黄瓜,还有可以媲美豪华餐厅的干生(音)炖蛋,我们甚至都没听过不知道菜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