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理巍山小塘子黑龙潭(灵泉),两块清代石碑讲述一段环保历史



我们发布了一篇巍山小塘子村的文章后,有读者留言,告诉我们小塘子村山后有一处幽泉,叫黑龙潭(又名灵泉),即使遇到大旱,那里的泉水从未中断过,很值得一去。


我们在村中遇见一个出门倒垃圾的小孩,他大概遇到了不少像我们这样来问路的外地人,很熟练地讲了一条路线,像个导游那样,并强调了几处容易走差的地方。我们根据他详尽的描述,很快找到了通向村外那条狭窄的水泥路,在他强调有芭蕉树的地方我们找到了从山中流淌而出的潺潺溪水,爬山一个陡坡,我们就看见了藏在山北坡那座古老的龙亭。

山脊线上长着一棵高大的野果树,成熟的果子从树上坠下,滚落了一地,散发着浓浓的发酵的果酒香。

果树旁边立着一块石碑,经仔细辨认后,我才认全上面刻着的字:禁砍树木,禁放牲畜,倘敢故违,罚银一百。这通《卞府民約》“保水护林”碑,其内容不仅是对水源地周边村民和凡进入水源地的人员行为的一种约束,更是在无声述说着古人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保护森林的故事。
尽管碑中字迹已是斑斑驳驳,但它不失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它在告诫后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源,爱护林木就是在爱惜人的生命。该碑的发现,对当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爱护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翻越山脊线,向下望就能发现不远处一座矮小的龙亭,亭中另一块古碑则详细记载了灵泉与龙亭的历史:“......乙酉夏四月大旱,蒙化水源尽涸,井不可汲,郡人士乃请祷于东山之龙泉,乃慨然曰:此郡人养命之源也。爰与马弁同游,戎李星垣、守戎张廷辅经政,相度地势剙建亭凿池之议,值祷后数日,雨大至,由是有秋。遂筹经费鸠工拓地,开月池,建石亭。历三月余乃成......”
这是前人面对天灾所做出的努力,但他们没有把雨大至完全归功于祈祷,而是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在其中的影响,所以才会有山脊线上那块警示村民的碑牌。如果今天我们对破坏环境者也有这样的惩罚力度,我想大概没有人敢跑到高山上去烧杜鹃吧。


石亭不远处盖了几间简易的砖房,这是村民们拜神祈雨之余在此做饭的地方。一百多年过去,人们一直对灵泉怀有崇敬之心,将这里视作神祇,顶礼膜拜。



据村民介绍,黑龙潭有着整个巍山县最好的水源。我们站在月池旁,一股宽大的水流从几棵巨大的芭蕉树丛中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出,月池清澈见底,毫无半点杂质。月池周围古木参天,葱茏苍翠,这一潭与岁月同长的池水在大旱之年挽救了无数生灵的性命,它依旧以旺盛的生命力流淌而出,流向山下更远更阔的地方,滋养多的人。





石碑就树立在龙亭一侧,没有特别的“照顾”,碑底不少文字以模糊不清,无法辨识。这块光绪十一年雕刻的石碑,以其无与伦比的勇毅立在这片古木参天的深山里,大而无畏地讲述了一段祈雨的历史,讲述了人们追求环境与人和谐共生的渴望,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我们坐在山巅,四处风雨雷电大作,而我们头顶的天空也逐渐被乌云盘踞,不久也下起一阵急雨。我们匆忙收拾行囊朝山下赶去,山顶的风车则隐现在浓浓的云雾里,宛如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