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剑川古城:探秘650岁白族原乡,重拾20年前大理的质朴烟火




我似乎总无法熟知这座小小的古城,即使它幽远的历史和古朴的街道令人着迷,深寂的小巷和平常人家门上贴的字画透露着岁月静好的安宁,但我总找不到一个入口,让我深入其中,透过显而易见的表象,窥探它深藏在时空里的真面目。它是剑川古城,在大理古城和沙溪古镇这两座星光熠熠的古城映衬下显得十分扑拙、渺小,暗淡无光,但很幸运地,它因此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息,踏实而自在。


早晨被一声“豆花喽......”的白族腔调叫醒,窗边传来的这一声声吆喝从厚厚的石板下飘荡而出,浮现在古城最安静的时刻,好像随后而至的,应该是一声声悠扬舒缓的马蹄声。晨光朦胧里透着一种温情,是古城浓浓生活气息的流淌,这温情,只有久居于此的人才能感受到。
路边一家经营了三十多年的早餐店里,热气蒸腾,给寒冬时节的食客带了十足的暖意。店家是几位上了年纪的白族阿孃,她们慢条斯理地接待每一位食客,这间十余个平方米的小店里坐着的食客,不论本地居民,亦或外来游客,谁都不会高声,也不会催促,都坐在腾腾的温暖里,静静等候,在碗里堆得满满的饵丝和卤肉中心满意足地饱餐一顿。


清晨的街道清爽洁净,不染纤尘。阳光轻柔地铺洒在古老的街道上,树梢上,行人的肩上,还有远处无云的山脊上。这是一个赶集日,城外宽敞的大街上是从四面八方涌来做生意的人,他们早早地摆好摊子,忙着接待早起赶集的居民。









每次来剑川古城,总会发现这座古城新的改变。剑阳楼终于落成并早已对外开放,这座剑川古城地标性的新建筑是木雕之乡活的代表,它和周边一系列新的建筑正翘首以盼,静静等待观赏者的来临。

附近一家正在营业中的木雕小店。




要想寻找剑川古城的烟火气息,就要去古城西边的窄街深巷里走走。这些明朝古民居建筑格局参照军队的棋盘式结构,因元朝时期曾有军队驻扎于此,古城便以此作为筑城格局,有上中下营盘三区。这里四门街道结合处都以“丁”字形连接,街直而不宽,宽度一丈左右;巷长而不直,宽度不超四尺,随弯就曲,不可行车,来往步行,充分显示出古城民居布局的幽静。








剑川古城的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格局而闻名。走进一户人家,首先看到的是一面精美的照壁,上面绘有色彩斑斓的图案,或是山水花鸟,或是神话传说,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绕过照壁,便来到了院落之中。正房坐西朝东,高大而宽敞,两侧的厢房则稍低一些,与正房相互呼应。院落中间是一个开阔的天井,四周的房屋都围绕着天井而建。天井里,摆放着一些盆栽花卉,绿意盎然,为整个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漫步在古城的街巷中,不时会看到一些精美的木雕、石雕作品。这些雕刻作品遍布于民居的门窗、梁柱、照壁之上,每一刀每一划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细腻的人物雕刻,还是生动的动植物图案,都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物尽其用,在剑川古城,随处可见电表箱外这些私人订制的木雕艺术,可可爱爱。









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着的字画。剑川古城古民居楹联文化是最能体现剑川古城浓郁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所在。每次走进古城的居民区,我们都会在这里放缓脚步,逐一欣赏或气派或朴质大门上的字画,它们传达出来的美好寓意,是世代生活于此的居民最质朴的愿望,同时也是他们平淡内心的生活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