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阿朵彝族特色村:走进这个约500年历史的古村落



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有着近500年历史的纯彝族古村落,只知道这个村庄的村民多为字姓,即唐天复二年南诏亡国时,幸存的南诏国王室蒙氏贵族为逃避追杀,改姓“茶、罗、阿、闭、字、左”六姓之一。



当我们揣着这两点了解走进这个古村落,试图从村庄尚存的遗迹中去寻觅它的点滴历史时,却迷失在了村中宽大的水泥路和一栋栋气派十足的现代建筑里。




村中那条主干道和道路两旁毫无岁月痕迹的民居会给陌生人造成一种误入歧途的错觉,我们从网上了解到的古村落完全没有一点古老的韵味,除了路旁偶尔能见到一座大得惊人的规整土夯院落和古朴的木门与飞檐之外。






我们偏离主干道,深入一条条狭窄的小巷,才会在村外靠近田野的地方看见几座大门紧锁的荒废了的老院子。高高的围墙将这些无人问津的老房子阻绝在历史的黯淡里,我们只能透过一截矮小的院墙,窥探极其细微的一角蒙了厚厚蛛网的栋梁或以模糊不可辨认的石雕。


当我们从村外的田野撤回,走上村庄靠山的北坡,勉强找到一处高地能全览整个村庄,准备结束古村落的探索,却在回程时路左的一条小巷子发现了隐藏在山脚这个村庄真正的历史遗迹所在。而深入其中后,这个具有480多年历史的神秘民族聚落才一点一点在鲜活的阳光下显现出来。
阿朵村位于巍山坝子西端,毗邻红河源头阳瓜江西河畔,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村庄。“阿朵”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火,阿朵村即为“火村”,寓意为像火一样熊熊燃烧的村庄。


阿朵村始祖左光宝,于明朝年间从南京应天府大石板柳树湾搬迁至此定居,其子字白育有字许、字底、字海、字禹四子,4个并立支系至今已有二十四代,480多年的居住历史。”据阿朵村村民介绍,全村现有字、罗两姓人家,其中字姓166户,罗姓6户。

和其他许多村中的古老建筑一样,阿朵村这片老建筑集中的地方几乎少有人迹,每一户院落的大门或上锁,或虚掩,村民都搬去了主干道两旁的新房子里,这里自然成为了一个保留区。我尝试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在踏过门槛的那一刻,我仿佛从一个崭新的世界瞬间坠入另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沧桑感的空间。

院子里的一切都在说明时间的久远,久远到阳光似乎都无法穿透,坍圮的墙垣,杂乱的庭院,荒草丛生的瓦顶,挂在房梁上灰蒙蒙的竹篓......所有这一切陈旧的证据都在努力证明这座大宅院曾经鲜活的生命。若时光倒流,直至这一切崭新如初的那一刻,这院子到底是怎样一幅生机,我实在无从想象,正是这一点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





走在阿朵村这片旧居集中的地方,随处可见具有厚重历史的古建筑。这些房屋以明清时期的土木结构建筑为主,房屋坐北朝南,分两行排列,中间由石板路面隔开,每一排房屋有31院,目前保存完好的“四合五天井”有9院,三坊一照壁的房屋53院,照壁上均有壁画,并有诗歌和书法题写其上。院内均铺筑石板和青砖,大门、木窗精雕细刻,做工精巧,厨房内搭建了灶台和火塘,保持了彝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这条帅气的狗实在可恶,我们原本只想静悄悄地在村中拍些照,再静悄悄地离开,它却非要吠叫个不停,还一直追着我们不肯罢休,我们路过几次它就追着叫骂了几次,这下全村人都知道有陌生人闯入了。





我们走进一条幽巷,在巷子的尽头发现了这一堵厚厚的土墙,约有半米厚。这面残存的土墙就这样独立在一棵大青树下,与周遭其他墙垣都断裂开来,没有任何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