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雨幕下的巍山古城:雨水浇不灭的千年炽热



农历六月廿五是彝族的火把节,这一天从清晨起巍山古城便熙来攘往,陆续涌进前来过火把节的游人,也有许多从山里村庄赶到城里来凑热闹的村民,巍山古城火把节的节日气氛比春节还要浓郁喧闹,彝族朋友说,火把节才是他们的“新年”节日,当古城大大小小的广场上燃起一个个火把,夜晚黯淡的天空被焰火照亮的那一刻,火把节才开始迎来它的狂欢高潮,彻夜不息。


搬来巍山古城后的第三个火把节,从清晨一碗心满意足的羊肉米线开始,节日气氛便洋溢在街边许多不起眼的角落里。平日里,八点的古城还算安静,元师羊肉馆里只能见到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今天,取餐台前挤满了游客,老板娘连抬头打招呼的时间都没有,却在两位年长食客用餐毕走出店外时,很贴心地提醒他们小心台阶。

新建了十年的拱辰楼立在阴暗的雨里,依旧气派壮观。以前的拱辰楼上设有茶馆,坐在上面喝茶闲谈是巍山居民最值得称道的一件趣事,但因管理不善这座巍山地标性的建筑不甚起火被烧毁,这才重建了今日所见的新楼。



拱辰楼南边不远处亦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城楼,名星拱楼,曾是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的过街楼,以星拱楼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的四条街道以方向命名,拱辰楼与星拱楼之间的街道便是北街,星拱楼与南栅门之间为南街。从拱辰楼前的十字路口朝南街走,路边便随处可以见到人们为了庆祝火把节而忙碌奔走的身影。

非遗传承人、木雕甲马年逾古稀的店主早已守在了店中,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手艺活计。对老人家来说,开店早已不是生意,这只是他把甲马传递给更多过往游客的一个窗口,是一种古老技艺的传承。街对面不远处的一家老茶馆里,也早有游客落座,在屋檐下一边吃茶,一边和友人闲聊、听雨,茶很普通,5块钱一杯,日子却很惬意,无价。

临街许多铺面还没打开店门迎客,两位阿孃坐在门外准备火把节所需的吉祥果。用红绳把苹果、梨子或者桂圆串起来,一层一层地挂到高高的大火把上,当火把燃起,人们就会高兴地围在火把下,等着它们掉落,争抢这些能带来好运的果子。



北街上,路边每隔几米就放了一个火把,装饰工作尚未完成。等夜晚来临,它们会变成拱月的众星,沸腾整座古城。



十年前第一次走进巍山古城,南街便是我们最喜爱的一条街道,那时不止游客寥落,沿街的商铺也很少,多数是原住民的住宅区域,只有零星的几家店铺,两边的原木花台里种的是一年四季都开花的天竺葵,安安静静地绽放。如今的南街虽然热闹了许多,商铺也多了起来,但与古城其他街道相比,南街依旧是最安静的,街道两旁的老旧建筑也几乎没什么变化,保持着一贯的古朴,能让人看得见过往的平淡岁月。



南街飞檐翘角的低矮老建筑守在偶有行人的寂静里,诉说着充满烟火气息的平凡生活。经营了几十年的糕点店、面条店、理发店和早餐店仍在或晴或雨的天气里迎来一位位熟悉的老顾客,而店家和顾客之间的寒暄更像邻里拉家常,充满了人情味。走到南街的游客,你若不赶时间,不妨在路边的长条木凳上坐下,听一听他们之间温情的问候,这是流淌在这片土地上最真的生活曲调。



南街上多了几家文创店,店家早早就开了门喜迎四方来客。


一场大雨打乱了人们忙碌的节奏,我们也躲进小吃街街口的饶氏蜜饯避雨。多年前我们就和女主人很熟悉,她早已挑出两根易燃的火把等我们来取,见雨势太大,便热情地挽留我们安坐,并沏好茶和我们闲话家常,聊各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