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澜沧糯干古寨:景迈山深处的千年傣族古村落



糯干古寨是景迈山众多寨子中较为有名的一个村寨,寨子中保存众多完好的特色建筑是许多游客前往的其中一个因素,这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糯干古寨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傣族古寨,至今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建筑风貌和最淳朴的生活方式,其中的建筑堪称傣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全寨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干栏式竹木结构。
这些房屋底层架空,用于饲养家畜、堆放农具;二层居住,有着宽敞的走廊和阳台;陡峭的屋顶覆盖着传统陈旧的小青瓦,屋脊两端微微翘起,层层叠叠似头顶浓郁的乌云。这里所有建筑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斜坡上,形成了独特的山地聚落景观。






糯干古寨的居民大多是傣族,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古茶树,采茶制茶是糯干人世代相传的技艺。午后,寨子里常常飘散着烤茶的香气,那是主人家正在用传统方式制作普洱茶。糯干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节律同步。他们遵循着古老的傣历,庆祝着传统节日。泼水节期间,整个寨子变成欢乐的海洋,人们用清水互相泼洒,洗去过去一年的晦气;关门节和开门节则标志着农耕周期的开始与结束。


走在村中处处可见这样的萎凋场景,采摘来的新鲜茶叶摊开放在竹筛里,一层层叠放在木头架子上晾晒。路边还能见到水泥筑起来的柴火灶,两口大锅斜斜地嵌在上面,这就是他们制茶的场所了,我们在村中游览时没有看见村民制茶的场景。





糯干古寨的佛寺没有建在寨子中央,而是建在寨子外沿地势最高最显眼的坡地上,佛寺规模不大,却精致典型。主体建筑是大殿,屋顶呈重檐歇山式,层层叠起,气势恢宏。屋脊上装饰有火焰纹、孔雀等吉祥图案,檐角高高翘起,似飞鸟展翅。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庄严肃穆,是僧侣诵经和信徒朝拜的核心场所。




在保留传统农耕生活的同时,许多糯干人利用自身优势做起了生意,从前用来圈养牲口的一楼如今几乎都变成了商铺,经营者多为房主,近年来也陆陆续续有外人来此经商。临近黄昏的一场疾雨延长了我们在此逗留的时间,我们走进路边一家茶叶店避雨,老板娘热情地邀我们喝茶,用他们这里独有的酸茶招待,起初觉得味道怪怪的,多喝几口才开始慢慢接受了。
老板娘是房主,房子是她父亲手里盖起来的,尽管经营了茶叶店和一家民宿,她的父母仍要做农活,耕田、种茶、放牛、养猪,一样不落。她指着雨雾里路的尽头说,她父亲就去村外圈养牲口的地方喂猪去了。从前人畜同在一个屋檐下,如今响应政策,把牲口都牵去了村外,这样寨子里的环境就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拿相机的小男孩对什么都感兴趣,先抛开摄影技术不谈,姿势还是很能唬人的。







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同老板娘闲聊家常。这里家家户户的檐下都会挂几盆石斛,当地人就叫兰花,仅仅是因为喜欢,并没有什么寓意。我看见其中有一户人家四个方向的屋檐下挂满了这种兰花,可以看出房主对兰花的喜好程度。也有人把晒干了的大刀豆挂在屋檐下,老板娘说刀豆代表着平安吉祥,同时也有一种装饰作用。同行的小蒋则对一种竹制品很感兴趣,老板娘介绍说是她父亲用竹子做的铃铛,从前挂在水牛的脖子上,如今不养水牛了,竹铃铛就用来做装饰品,因为是她父亲做的最后一个铃铛,已有几十年了,她舍不得出让。


我一直以为傣族人生活的地方都很炎热,比如具有典型性的西双版纳,但这里的夏季却很清凉,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炎热。老板娘告诉我们,其实这里的夏天还是很舒适的,尤其是雨后,还会稍稍有些微凉,最热的季节反而是在春季,我忘了具体是在几月份。这里的植被亦很茂盛,时常可见这样的大果榕和树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