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宁洱县旧寨村:一个被忽略的养蚕村,还留着丝绸的气息



途经普洱市宁洱县德安乡的恩永村时,我们看见路边不远处的山坡上簇拥着一个白墙灰瓦的古朴小村庄,地图上标注的村庄名称为旧寨,于是我们循着路边一条清晰可见的村道,走进了宁静自足的旧寨村。
旧寨村为恩永村村委会辖下的一个村小组,以旧寨、外旧寨村民小组统称为旧寨,位于德安乡南边,距离恩永村委会1公里,距离德安乡18公里。这里的海拔高度约为1300米,年平均气温约14℃,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种植水稻、蚕桑等农作物。





一走进村庄,我们就惊喜地发现将村庄环绕的绿色植物是我们很少见到的大叶桑树,满山满坡的桑树差不多有人高,叶子与我们在路边常见的结桑葚的树种相比宽大许多,问了一个村民,我们才知道原来是专门用来养蚕的。据村民介绍,从前的旧寨村与别的村子没什么不同,山地上种植的多为烤烟,近几年来才开始因地制宜,学习养蚕技术,改种桑树(所以我们见到的桑树仍是幼树)。种桑养蚕成为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让村庄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蚕桑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商周时代便设立专职官员指导蚕桑生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蚕桑业逐渐退出我国农耕文明的主流市场,甚至彻底边缘化,几乎消失。一年间我们在云南走访过的六十多个村庄中,旧寨村是我们遇到的唯一一个以蚕桑业为主的村庄。蚕桑业贯穿了中国从农耕文明到工业化的历程,其兴衰映射着技术变革、经济政策与国际市场的交织影响。当代产业正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融合重塑竞争力,守护这份“丝路遗产”。






旧寨村中道路洁净,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农舍方正、内敛而不张扬,路边甚至得到了很好的规划,饰以好看的多肉盆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这句话传达出的是普通大众最质朴的理想生活追求,行走在旧寨村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们正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将数千年来这一朴素的理想生活追求变成现实,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人人极易得不到满足的时代。
从村前走向村后,我们想在这个被桑树环绕的村庄寻找《诗经·豳风·七月》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美好的田园诗歌场景,想亲眼目睹“满窗晴日看蚕生”的宁和,却都未能如愿,给我们这次随性的旧寨之旅留下了遗憾。

路边伸出一朵尚未绽放的火龙果花苞,形似一团绿色的火焰,欲喷发出一片红红火火的烈焰,点燃古朴沉寂的村庄。这美好绿色的火焰,更像是在映射村庄四处可见的桑树,将带给村民红红火火的未来。




古代蚕桑生活的美好,源于其劳动与诗意、生计与自然的统一——桑叶绿时,蚕声如雨;丝成之日,衣帛话麻。尽管如《采桑记》所载的攀崖之险、近代遂川蚕业的兴衰揭示其艰辛一面,但人们更愿撷取那份“满窗晴日看蚕生”的宁和,为后世留存一方桑荫下的精神桃源。如今重读这些诗句,不仅是对田园牧歌的追忆,更是对循环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古老智慧的再发现。若能重现种桑养蚕业的繁盛,重现东方丝绸之路的辉煌,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