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宁洱磨黑古镇:茶马古道第一镇,一镇烟火,千年盐光



赶到古镇时已经是正午,我们在古镇一条老街街口下车,烤制的牛干巴香味扑鼻而来,引人垂涎。我想,一个世纪前甚或更久,有一队风餐露宿、长途跋涉而来的马帮被磨黑古镇的牛干巴香味吸引,敞开饥饿许久的肚皮饱腹一顿,然后在这里安顿几天,养精蓄锐,再把这里远近闻名的井盐带向别处。





这里就是磨黑古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地方,磨黑古镇的灵魂就藏在它的名字里——傣语中“磨”为盐,“黑”为井,盐井二字便是它的宿命。自汉朝起,深山的盐矿便吸引人们前来开采,盐洞如地下宫殿般向大地深处延伸。“人随灯入地,锤振响惊天”,清代诗人徐太和的诗句中,矿工口衔油灯、身负盐篓的身影穿越时光而来。洞中矿盐几乎可直接食用,被百姓称为“可以吃的石头”,成就了“磨黑盐、天下咸”的美誉。传说中宣威火腿的醇香,正源自磨黑大锅盐的奇妙点化,而赫赫有名的石屏豆腐也是依赖磨黑盐的腌制。


磨黑古镇磨黑位于滇南茶马古道核心路段,是连接中原、藏区与东南亚的必经节点。从宁洱(原普洱府)出发的马帮,经茶庵塘驿站抵达磨黑后分道:一路南下通往中原及北京(官马大道),另一路北上经滇藏线进入西藏及南亚。这种“十字路口”的区位,使其成为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绝对枢纽。因其在古道网络中无可替代的转运功能,磨黑被认定为14个重要驿站中的首站重镇,成为马帮南下北上前的核心补给点。鼎盛时期每日有上百支马帮、数千匹马在此休整,常驻人口超2万,远超一般驿站规模。




茶马古道的历史早已终结,人们只能在文字中,在散布各处的古镇遗迹中去寻找些许相关信息,磨黑古镇也因时代的变迁渐渐失去了茶马历史的浓郁文化气息。走在磨黑古镇的石板路上,总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原住民来来往往忙碌的身影,这种没有被商业化的生活气息很容易让人想象磨黑古镇作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繁荣景象,过分的商业化只会加速这一文化的黯淡与消亡。



小时候对遥远神秘云南的第一印象源自美丽的阿诗玛,踏上磨黑古镇这块神奇的土地,我才知道这里是“阿诗玛”也是《五朵金花》主演杨丽坤的故乡,其故居就在古镇的一个十字街口,可惜的是我们想进去参观时发现大门上了锁,我们错过了参观的时间。据说院中有一棵紫薇花,紫薇花影摇曳着一尊洁白的大理石雕像。雕像女子裙裾翩然,眉眼含笑——她是杨丽坤,磨黑人口中永远的“小九妹”。
故居外的阿诗玛广场上,彝族老人常哼起古老的歌谣:“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撒尼长诗中的阿诗玛——这个“像金子一样闪光的女子”,为反抗强权化作永恒石峰。当杨丽坤在银幕上舞动裙摆,磨黑河的清波与石林的嶙峋奇峰在她身上重叠,完成了从地方传说到民族精神象征的升华。2008年,《阿诗玛》长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丽坤塑造的银幕形象则让这份美丽走向世界。





今日古镇在活化中延续传奇。磨黑河畔花溪蜿蜒,梭鱼草绽放蓝紫色花序;美人靠上虽不见旧时倩影,却成为游客凝望历史的窗口;盐矿遗址被封存的洞口前立起解说牌,向人们讲述“阴间苦钱阳间用”的矿工血泪。杨丽坤故居免费开放十年间,接待了数十万中外访客;非遗工坊中,彝家女子指尖翻飞,撒尼刺绣上的茶花与蝴蝶,正成为新一代旅人珍藏的“磨黑印象”。

磨黑的干巴牛肉用盐巴、辣子腌制后烤得香脆,曾是马帮翻山越岭时的能量之源。

路边贩卖红菌的年迈阿孃,可曾遇见过铜铃叮当的马帮?

在街边遇见的一种新奇植物,名金嘴蝎尾蕉,很是霸气,是玻利维亚的国花。



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间汩汩淙淙穿城而过,溪边,平凡自足的原住民在这个被千年盐光闪耀的茶马驿道继续他们传承自先祖的烟火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这样的方式守住了那段岁月里最具生活气息的一面。你若走进了磨黑古镇,就去听一听他们最具日常琐碎的交谈,去尝一口他们腌制的干巴牛肉,去溪边听一曲逝去的马帮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