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陈德厂村:探秘清代古宅,触摸百年时光



初访巍山陈德厂村,村道两侧的水泥新房将村庄变成一座迷宫,总找不到一条完全将我们引入陈旧久远年岁的路。如果不是朋友告知村中有一幢保存完好的古宅,我想我们会很快失去耐心,转身离去。


我们走入这座现代化建筑的村庄迷宫,在偶尔得见的古朴旧居前寻找村庄随意而安的宁静与安详。老人们坐在树下,无视任何些微的变化。或许,他们长久以来对世事洞察的本领早已变成一种器官长在了身体里,或许,他们早已察觉了所有这些细枝末节的变化,就像感知空气的流动和气温的改变一样,他们用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感觉获知这些变化,而他们看上去就像毫无察觉一样。他们仍旧坐在大青树下,安静得像村庄的一个部件,组成外人眼中的乡愁。



我们找到了村中的客场,也是村庄的祠堂,是陈德厂村的精神象征。这是一座规整的老派土木建筑,村民们在这里操办各种喜庆宴席亦或丧事。

我们要找的古宅叫熊家大院,位于村中一条狭窄的小巷子里。熊家大院建于清朝,其建筑格局堪称彝族传统民居的典范。三进四合院的布局,既体现了严谨的礼制秩序,又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正房高大轩敞,两侧厢房错落有致,檐角飞翘如展翅的苍鹰。院中的天井方正开阔,四水归堂的设计不仅寓意财源广进,更彰显着彝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





走进大院,处处可见精美的建筑装饰。门楣上的木雕花鸟栩栩如生,窗棂间的镂空图案巧夺天工。这些装饰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一个个文化符号,记录着彝族先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最令人惊叹的是正厅的梁架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全凭榫卯相接,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坚固如初。



这是嵌在厨房墙壁里的一口大水缸,水缸上面可以活动的木板像古时的轩窗,用以防尘。抬起木板,朝里可以窥探厨房的布局。里面的陈设在昏暗的光线里影影绰绰,仿佛有一段早已消失的时光正重新鲜活起来。




熊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活态的文化空间。在这里,传统的彝族生活方式得到了完整的保存。火塘边的长椅上,老人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厨房里,女主人用传统方法烹制着彝族特色美食;天井中,孩子们嬉戏玩耍,传承着祖辈的童谣游戏。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熊家大院是陈德厂存保存最完好的古宅,而村中许多其他古宅就没有这么幸运,我们只能在断瓦残垣处窥见一些即将化为腐朽却极其精巧的木雕。不知这个惟妙惟肖的鸟喙还能历经几年的风雨,当初这个木雕手艺人,又有谁还记得。




